“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 UPP 课程的设计与启示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 UPP 课程的设计与启示

摘要:在推动“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亟须具备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能力。浙江大学于 2018 年冬季学期开设了“英文期刊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 Presentation”跨学科课程,作为对传统学术英语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尝试。课程由多个学科的资深专家学者合作讲授,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以学术研究创新、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学术论文发表、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生涯提供全过程指导。该课程针对性地解决了学术英语课程普遍存在的形式化严重,互动性、融合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不足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为推动科教融合、师生协同以及“金课”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科教融合;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学术报告


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发表,是研究人员融入学界、发展个人学术事业的首要路径,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国家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是实现“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英语作为国际学术主导语言的背景下26,以英语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是中国科研人员必须克服的挑战。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国际学术成果数量迅速攀升。根据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信息,2018 年自然科学(SCI)、社会科学(SSCI)以及艺术与人文科学(A&HCI)三大引文索引共收录 229.63 万篇论文,其中中国学者发文量达 42.64 万篇,占总发文量的18.56%,仅次于美国的 62.58 万篇(占比 27.25%),居世界第二位。但正如《自然出版集团白皮书》所指出的:“中国科研的学术影响力与产出量的惊人长不相匹配”[3]1。这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科研论文的“引用影响指数”(Citation Impact)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在诸如CellNatureScience(以下简称 CNS)等国际顶级期刊的发文量虽逐年增长(见图 1),但比例仍有待提升。例如,2018 年中国的国际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为美国的 68.13%,但其中的 CNS 期刊论文数量只有美国的 14.82%(见图2)。

上述数字说明,中国的国际学术发表虽增长迅速,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边缘游走”的局面。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科研能力或者学术水平可能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由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学术英语能力的不足集中体现在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以及报告能力的欠缺,包括英语语言表达、学术英语结构和学术英语引用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能力正是学术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的。

为应对上述问题,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学术显示度和竞争力,浙江大学于 2018 年冬学期开设了“英文期刊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 Presentation”跨学科课程(简称 UPP课程),作为解决现有学术英语课程局限性的一次积极尝试。本文将从 UPP 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特色、课程教学成效及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创新性课程对于新时期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启示。


(本文作者:梁君英 张明方 欧阳宏伟 邢华斌 朱永群 高 超 余 倩 胡海岚 严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