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按本科基础宽、硕士专业深、博士学术精的理念,构建了“1+3+X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第一年(1)全员进入新生院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三年(3)以专业教育为主,为研究生阶段(X)的学习打好基础。2019 年起,推进本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三联动改革,开启人才培养模式新篇章。

建设协同育人队伍,夯实三联动改革根基

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建设协同育人队伍。

一是组建卓越专家团队,形成大类培养的核心力量。学校在新生院设立两大中心和九大学堂,聘请老校长、6 位院士和资深教授担任学堂院长,抓好顶层设计、创新培养理念,指引学堂特色发展。

二是建立“新生院—专业学院”联动导师团队,形成大类培养的中坚力量。遴选 600 名专业教师担任新生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业指导、思维培养、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入门大学学习。

三是打造高效管理团队,形成新生教育合力。凝聚多方育人力量,形成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新生导师、学长组五支队伍,思政与专业教育队伍深度融合,以教育合力来高效支撑新生的学习与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三联动改革内涵

一是构建本研贯通培养框架,为三联动改革提供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在“1+3+X”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建立了“2+1+X”的强基计划。学校获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筹建自主智能未来技术学院,为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培养精英人才。

二是深化本研贯通培养内涵,为三联动改革提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同济特色的本研五类“金课”体系以及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大类导论课,构建新生通识教育体系,已建成长青、核心、精品、交叉等四类精品通识课程 211 门。

三是建设名师领衔的高质量课程,为三联动改革打通学生成长的“最后一公里”。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建设“两性一度”金课。目前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54 门,开设 100 余门 MOOC课程,100 余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以及 85 门微专业在线开放课程。

注重管理机制创新,增强三联动改革活力

学校按照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管理机制创新。

一是持续完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联动机制。加强招生—培养联动数据分析,科学编制招生计划、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改革,形成多维度多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创建“新生院—专业学院”融合与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多元育人共同体发挥新生院“聚宝盆”效应,与专业学院优势互补,拓展协同育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建章立制,为三联动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不断完善同济特色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三联动改革提供持续性改进机制。将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升级为“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以教学督导、专项评价和常态监测“三驾马车”保障改革持续发展,提升“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联动改革效果显著。新生院学生申请入党比例达 66.4%,同比增加20%。学生学习主动性极大提升,53.8%的学生绩点达 4.0 以上,增长 8.1%;学业困难学生人数(不及格学分超 15 分)较同期减少 3.7%。超过半数的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评价满分;学生宿舍卫生检查优秀比例达 99.7%。同济大学将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大类人才培养教育管理范式,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