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提升质量内涵 打造特色研究生教育之路
时间:2020-12-16 来源:教育部作者:
教育部简报〔2020〕第26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以红色基因为魂、服务国家需求为核、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研究生教育之路,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坚持红色为魂,“教”与“育”同频共振。打造“思政课程+人工智能”“信息强国+课程思政”的特色育人体系,将红色基因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强化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开设《科学道德与学风》《工程伦理》《名师大讲堂》等课程,培育研究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深入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发布《研究生思政状况白皮书》,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研究生导学文化育人体系,连续四年举办“三好三有”导学团队评选系列活动,出版《我的三好三有导学故事》,选树20余个“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的导学团队,引导师生共建和谐导学关系。打造研究生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社会实践要求,组织研究生科技创新团队走入校史博物馆,走进梁家河红色教育基地,投身蒲城县扶贫一线和企业科技研发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研究生创立的“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小满良仓”电商扶贫项目实现双丰收,连续两年获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最高奖。
面向战略需求,“教”与“科”紧密融合。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实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研究生招生指标、科研经费、实验场地、高水平师资等方面,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急需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的倾斜力度。以重点发展学科、重要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为导引,优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模型,确保国家急需领域和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依托国家科技战略和国防发展重大科技平台,与军事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等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专项计划,培育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2018年起招收的工程博士研究生中,90%的生源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一线技术骨干。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引导研究生攻克信息领域“卡脖子”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在研制新一代雷达技术、下一代超限感知技术,以及挑战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和大型工业软件等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鼓励并大胆启用优秀博士生担任首席研究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研发了我国首个信息安全领域国际标准WAPI,研制了“第三代半导体微波器件”,开发了航天级图像压缩芯片并应用于探月工程,承担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中多个科学载荷的图像和数据压缩任务,这些项目中60%的成员是研究生,80%的成果出自研究生。
服务当地发展,“教”与“产”有效协同。着重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产教融合为途径”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组织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2016年以来承担了5项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综合教改重大课题,为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创新招生方式,生源选拔注重以专业知识考核为基础、实践能力考查为重点、职业素养评价为补充。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组”指导制度,明确专业实践要求,改革学位成果要求。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五十四所、昆山市政府、Intel公司联合建设3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昆山市政府共建全国首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与华为、西安市软件园等企业和园区联合建设100余个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有关公司创立“微电之光”全国集成电路行业工程技能实训暑期开放训练营。通过举办示范基地建设交流会、案例课程建设交流会、培养方案优化和体系建设研讨会等,探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破除“五唯”痼疾,“教”与“评”相互促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研究生,确定不同的学位成果形式,明确学术论文、软件、硬件、专利、行业标准、产品等均可认定为学位成果,构建“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学位成果”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优评奖制度,突破依据学术论文的“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开展“优秀学位获得者”评选,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大数据平台,构建全过程质量跟踪体系,围绕党建工作、导学关系、就业趋向、网络思政、心理健康和校园满意度六个维度设置关键数据观测点,全过程、全方位采集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数据。定期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研究教育规律,查找问题短板,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