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
时间:2022-04-07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网作者: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
京教策〔2022〕5号
各区教委,各高等学校,各直属单位:
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繁荣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3月10日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
为推进落实《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服务支撑首都教育向高水平现代化迈进,全面加强首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高首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特制订本纲要。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教育科研事业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科研工作破解教育难题、服务教育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繁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更加彰显,在完善首都教育体系、促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首都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育科研队伍持续壮大,共有9034名课题负责人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共有1876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科研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课题承担者中高级职称占57.5%,研究生学历占60%,70后、80后成为研究主力;服务大局能力不断提升,重大课题、优先关注课题精准设题、择优立项,有力服务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据不完全统计,立项课题共出版著作325部,发表学术论文2562篇;成果转化途径更加多元,网站宣传、自主应用推广、成果库建设、《成果快报》齐头并进;科研影响力不断增强,11项课题的研究结论被省部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等观念深入人心,专家型校长教师、科研特色学校不断涌现。
“十三五”时期,我市教育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强化科研导向管理,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化“放管服”改革,执行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赋予受托管理机构“一般课题”管理权;提高课题经费使用效益,以绩效管理为导向优化课题经费资助方式,实行研究资助与奖励资助相结合;优化课题管理办法,增设“延续课题”,鼓励已结题课题开展延续研究与纵深研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据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热点或突发问题,及时以特别委托的方式增立课题;改进成果认定方式,对不同类别的课题执行不同的成果认定标准,破除“唯论文”倾向等顽瘴痼疾。总体看,我市教育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较好地适应了“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推动首都教育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但是,面对“十四五”时期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市教育科研管理在理念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改革、精细管理、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相对缺乏,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足,服务教育决策的质量与效益有待提高,区域特色与学校特色研究相对不足,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系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相对单一。必须立足首都教育科研工作实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律,聚焦建设高质量首都教育体系战略任务,加快推进首都教育科研事业创新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构建首都教育科研新格局,打造高质量教育科研队伍,全面提升首都教育科研水平,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决策、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智力支撑和方向引领作用,为实现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首都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形成与首都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和发展格局。围绕“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通过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支撑、驱动、引领首都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首都教育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实现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和重贡献转变,更加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扩大教育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首都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功能。立足首都教育发展需求,突出教育科研主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总结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和实践方案。
(二)坚持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聚焦国家和我市重大战略需求,研究重大关键性问题,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围绕各级各类教育关键环节、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服务教育教学实践改进。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重视教育科研的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提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学术原创能力和创新力,提高教育决策咨询研究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纵深性和长效性。提高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质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培养大批科研力、组织力、执行力强的科研团队,带动区域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效益效率导向。树立全面效益观,引导科研人员科学使用科研经费;完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科学评估教育科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区、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课题研究各环节的督导评估;丰富完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建立成果推广应用长效机制,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五、研究领域
“十四五”时期,要紧密围绕建设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各研究领域要着力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和教育改革前沿,突出时代性、导向性、前瞻性和包容性,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战略研究、跨学科研究,突出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求设置“研究专项”。
(一)教育宏观战略与政策研究
围绕国家及北京现实与长远发展需求,对国家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关注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实时监测区域教育发展动态,加强首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研究;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研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教育优先发展模式,探索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实现教育公平新路径。加强地方教育立法和法规建设研究。
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中心城区部分教育功能疏解策略研究;加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格局研究,支持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发展,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教育统筹规划发展;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办学体制和融通机制研究;开展区域教育协同联动发展研究,关注优质中小学校跨区域合作办学;加强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研究,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研究。
(二)教育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研究
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围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两大规律,探索新理论、解决新问题;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总结经验、探究规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价值和意义。
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开拓学科发展新领域、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强交叉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加强教育基本史料文献研究,开展地方教育史志研究。
立足首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围绕首都国际学校建设目标,研究并借鉴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先进经验,建设北京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为教育“走出去”奠定理论研究基础,提供科研支撑。
(三)教育治理体系与资源配置效益研究
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宏观政策问题研究,重点关注新阶段国家教育治理问题的变化、挑战和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治理体系;加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教育保障研究,健全教育财政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围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八五”普法等内容,加强对于教育法治体系的研究。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治理研究。开展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研究;深入研究优化集团化办学布局、完善集团治理结构的机制;加强学区制改革研究,健全完善学区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课后服务机制创新研究,推进“双减”工作落实;探索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化学徒制试点;加强高等教育分层分类质量标准、治理结构研究,提高“双一流”学校建设的水平。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的机制;开展集团化办学下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应用的研究;开展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研究;开展人口政策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探索拓展校外优质资源的新途径,研究完善政府购买教育资源的方式方法。
(四)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要求,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关问题研究,探索“同备一堂课”机制;充分利用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基础教育地方教材精品化建设研究;加强职业院校开发建设精品特色专业教材研究,满足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研究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加强交叉学科相关教材研制与课程开发,开展数字教材相关问题研究,推进数字教材建设。
围绕“双减”和教育质量提升开展教育教学方法变革研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法创新等基础问题研究;关注学生深度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开发智能教学系统,加强教学效果智能诊断研究;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深入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研究,探索破除“五唯”的方案措施,研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改革研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外部评价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研究开发教育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围绕科研评价、人才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问题,加强对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评价研究。
(五)学生发展研究
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体化支持和服务机制研究;加强对学生核心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体教融合研究,提升体育的育人水平;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研究;深化劳动教育研究,将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探索研究具有首都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
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加强复合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加强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研究,开展综合高中研究。
(六)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师德建设体系,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研究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路径,开发教师培训内容;探索研究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区管校聘”等教师配置方式;研究“双减”政策下教师轮岗交流的措施;研究教师待遇的保障措施,建立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教师薪酬制度;加强对校长、优秀教师和班主任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总结研究;加强对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七)教育信息化研究
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与服务新模式研究,探索首都数字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路径,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加强智慧教室、智能教学助手、人工智能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强“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学生诊断与评价的能力;探索研究应用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评价改革;开展学生使用学习终端设施及学习行为的研究。
(八)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路径研究;探索研究德育一体化实施的机制,促进德育层层深入;加强人工智能对社会伦理和青少年道德影响的研究;探索家校共育机制,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规律研究;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三全育人”推进机制研究。
加强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的研究;开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发展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医教结合、学段衔接、校内外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九)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
开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研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开放、灵活、全方位的终身学习环境;探索研究社会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智能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开展学生亲环境行为研究;调查研究北京市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课程实施现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加强绿色学校创建的制度、政策及标准研究;开展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案例研究;开展节能减排学校建设研究。
六、组织与实施
(一)统筹推进落实。《纲要》是指导我市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根据《纲要》及每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并发布年度《课题指南》,鼓励有基础、有实力的人员积极参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各区、各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统筹做好教育科研的选题指导与课题日常管理。
(二)规范科研管理。突出绩效管理和成果导向,完善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管理程序,增强教育科研管理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开展科研培训,提升队伍科研素养,加强国内外经验交流和学习,促进学术成果和科研管理经验分享。
(三)加强经费保障。根据首都教育科研发展需要,保证年度教育科研经费适度增长,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统筹力度,优化经费使用。“十四五”时期,对规划课题资助、评审、鉴定、推广等经费投入每年达到1000万元以上,提升首都教育科研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的能力。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依据实际需求设置“研究专项”,按需资助研究经费,充分保证重大急难教育问题有效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采取“研究资助”和“奖励资助”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不同类别课题间的资助经费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确保资助经费的支出效益。